植物炭黑在果酱类产品中作为着色剂,其增色作用及工艺参数优化需结合产品特性与加工需求综合考量,具体如下:
一、增色作用的核心体现
植物炭黑凭借极高的着色强度和稳定性,能为果酱赋予独特的黑色或深灰色调,尤其适用于黑果类果酱(如黑莓、黑加仑)或创意风味果酱(如竹炭风味)的色泽强化,其着色特点表现为:着色力强,少量添加即可达到理想色泽,通常添加量在0.01%-0.1%之间便能覆盖果酱本身的基础色;色泽稳定性优异,不受pH值(果酱常见酸性环境)、加热杀菌等工艺影响,可避免传统天然色素(如anthocyanin)在高温或酸性条件下的褪色问题;此外,植物炭黑的黑色能与果酱中的果肉颗粒形成视觉对比,增强产品的质感层次,提升消费者的感官吸引力。
二、工艺参数的优化方向
分散工艺的优化
植物炭黑为粉末状,易团聚,需通过预处理确保其在果酱中均匀分散,避免出现色块或颗粒感。建议采用“预分散+高速剪切”的方式:先将植物炭黑与少量白砂糖(或麦芽糖浆)干混,利用糖分颗粒打破炭黑团聚体;再加入适量水(或果酱基料),通过1000-1500rpm 的高速剪切机处理5-10分钟,使炭黑颗粒粒径细化至5-10μm以下。若分散不充分,可能导致果酱色泽不均,影响外观。
添加时机的控制
植物炭黑的添加应避开果酱熬煮的高温阶段(通常果酱熬煮温度在85-95℃),建议在熬煮后期、温度降至60-70℃时加入。此时果酱体系已初步形成,且高温对炭黑的物理结构影响较小,同时能减少炭黑在高温下可能吸附的异味物质(如果肉加热产生的挥发性成分),保证产品风味纯净。
与其他成分的协同调整
植物炭黑的黑色可能会掩盖果酱的天然光泽,可通过调整增稠剂用量优化质感:例如适当增加果胶(添加量0.3%-0.5%)或黄原胶(0.1%-0.2%),提升果酱的黏稠度和光泽度,与黑色形成协调的视觉效果。此外,若果酱中含有较多果肉颗粒,需控制颗粒大小(建议切碎至3-5mm),避免颗粒与炭黑分布不均导致的色泽断层。
杀菌工艺的适配
果酱需经杀菌处理延长保质期,植物炭黑对常见的巴氏杀菌(65-75℃,30分钟)或高温短时杀菌(100-105℃,5-10分钟)耐受性良好,但需避免超高温长时间杀菌(如121℃以上持续30分钟以上),以防炭黑颗粒表面结构被破坏,影响着色稳定性。
通过上述参数的优化,植物炭黑能在果酱中实现均匀、稳定的增色效果,同时兼顾产品的质构与风味,满足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本文来源于:河南品曼食品有限公司 http://www.hnpms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