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婴幼儿食品领域,食品级植酸钠对矿物质吸收的作用长期以来多被聚焦于“抗营养性”—— 其分子结构中的磷酸基团易与钙、铁、锌等二价阳离子结合形成不溶性植酸盐水合物,进而降低矿物质生物利用率,这也是传统认知中植酸钠在婴幼儿食品应用中需控制添加量的核心原因。但随着研究深入,在特定条件与合理应用场景下,食品级植酸钠对婴幼儿矿物质吸收的“促进效应”逐渐被发掘,其作用机制与应用逻辑围绕婴幼儿生理特点、膳食搭配及植酸钠的改性优化展开。
从作用机制来看,食品级植酸钠的矿物质吸收促进效应并非直接提升矿物质溶解度,而是通过“间接调控”与“环境优化”实现。一方面,植酸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其分子中的多羟基与磷酸基团可清除婴幼儿肠道内的活性氧自由基,减少氧化应激对肠道黏膜的损伤 —— 婴幼儿肠道屏障功能尚未发育完善,肠道黏膜完整性是矿物质(尤其是铁、锌)通过主动转运途径吸收的关键前提,植酸钠通过保护肠道黏膜细胞结构与功能,为矿物质吸收创造稳定的肠道内环境,间接提升转运蛋白(如铁转运蛋白DMT1、锌转运蛋白ZIP4)的活性与表达量。另一方面,植酸钠可与肠道内的有害金属离子(如铅、镉、汞)结合形成更稳定的络合物,这类络合物的溶解度远低于植酸钠与必需矿物质的结合物,且无法被肠道吸收,最终随粪便排出体外。婴幼儿对有害金属离子的代谢能力较弱,此类离子易与必需矿物质竞争肠道吸收通道,植酸钠通过“优先结合有害离子”减少其对必需矿物质吸收的干扰,相当于间接为钙、铁、锌等矿物质“腾出”吸收位点,从而提升其生物利用率。
在实际应用场景中,食品级植酸钠的促进效应需依托“合理剂量”与“科学搭配”才能充分发挥。先是剂量控制,婴幼儿对植酸钠的耐受度存在个体差异,且不同月龄婴幼儿的矿物质需求与肠道代谢能力不同:对于6-12月龄的辅食添加期婴幼儿,食品级植酸钠的添加量需严格控制在膳食总磷摄入量的10%-15%以内(以每日植酸钠摄入量不超过100mg/kg体重为宜),此剂量下既能避免其与必需矿物质过度结合,又可发挥对有害离子的螯合作用;而对于1-3岁的幼儿,随着肠道内植酸酶(可分解植酸钠为肌醇与磷酸,降低其抗营养性)活性逐渐提升,可适当放宽至20%以内。其次是膳食搭配优化,通过与“植酸酶来源食物”或“高维生素C食物”协同使用,可进一步强化植酸钠的促进效应:例如在添加植酸钠的婴幼儿谷物辅食中,搭配富含植酸酶的发酵谷物(如发酵小米、发酵燕麦),植酸酶可部分降解植酸钠的分子结构,减少其与必需矿物质的结合率;同时搭配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泥(如猕猴桃泥、橙子泥),维生素C可与铁形成可溶性络合物,直接提升铁的溶解度,与植酸钠的“抗干扰作用”形成互补,双重促进铁吸收。此外,针对早产儿或低出生体重儿等特殊群体,可选择“改性植酸钠”(如通过酶解工艺制备的低聚植酸钠),其分子链更短、与矿物质的结合力较弱,同时保留对有害离子的螯合活性,更适合肠道功能较弱的特殊婴幼儿群体。
需注意的是,食品级植酸钠在婴幼儿食品中的矿物质吸收促进效应仍需结合个体差异综合评估,且不能替代“均衡膳食”的核心作用 —— 其本质是通过优化肠道吸收环境、减少干扰因素实现间接促进,而非直接提升矿物质的吸收效率。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明确不同月龄婴幼儿对植酸钠的代谢阈值,以及改性植酸钠在特殊医学用途婴幼儿配方食品中的应用潜力,为其在婴幼儿食品中的科学应用提供更精准的理论依据。
本文来源于:河南品曼食品有限公司 http://www.hnpmsp.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