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河南品曼食品有限公司
河南品曼食品有限公司
服务热线:18538188868
公司动态

植物炭黑对土壤湿度的保持作用及其在干旱农业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25-09-09

植物炭黑作为一种源于植物残体(如秸秆、果壳、竹材等)的多孔炭材料,凭借其独特的物理结构与化学特性,在改善土壤保水能力、缓解干旱胁迫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为干旱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深入解析其对土壤湿度的保持机制,并探索其在干旱农业中的应用路径,对提升干旱区作物产量、保障农业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一、对土壤湿度的保持作用及机制

植物炭黑对土壤湿度的保持并非单一作用的结果,而是通过优化土壤物理结构、调节水分运移过程、增强水分吸附能力等多维度机制协同实现,具体可从以下三方面展开:

(一)改良土壤物理结构,减少水分流失

干旱区土壤普遍存在质地偏砂、孔隙结构不合理、团聚体稳定性差等问题,导致水分易随重力下渗或通过地表蒸发流失。植物炭黑具有丰富的多孔结构(包括微孔、中孔与大孔),将其施入土壤后,可像“骨架”一样填充土壤颗粒间的空隙,优化土壤孔隙分布:一方面,其大孔结构能增加土壤通气孔隙占比,避免土壤板结导致的水分滞留障碍;另一方面,微孔与中孔结构可形成“微型水库”,吸附并储存水分,减少重力性下渗带来的深层水分流失。同时,植物炭黑表面的有机官能团能促进土壤颗粒团聚,形成稳定的团粒结构,提升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 团粒内部的小孔隙可储存水分,外部的大孔隙则利于通气,这“储水-通气”平衡的结构,能显著降低干旱区土壤的水分无效消耗。

(二)增强土壤水分吸附与持留能力

植物炭黑的高比表面积(通常可达数百至数千平方米每克)使其具备极强的水分吸附能力,其多孔结构如同“海绵”,可通过物理吸附(如毛细管力、范德华力)将土壤中的自由水转化为吸附水或毛管水,减少水分蒸发。此外,植物炭黑表面含有羟基、羧基等亲水性官能团,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进一步增强对水分的持留能力 —— 即使在土壤含水量较低的干旱条件下,这些被吸附的水分也不易被蒸发,可缓慢释放供作物根系吸收,延长土壤有效供水时间。研究表明,在砂质土壤中添加适量植物炭黑,可使土壤田间持水量提升10%-30%,显著降低土壤水分的蒸发速率与渗漏损失。

(三)调节土壤热状况,减缓水分蒸发

干旱区昼夜温差大、地表温度高,是导致土壤水分快速蒸发的重要因素。植物炭黑呈黑色,虽会增加土壤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但同时也能通过改善土壤孔隙结构调节热量传导:其多孔结构可降低土壤导热率,减少地表热量向深层土壤传导,避免深层水分因受热向上迁移并蒸发;同时,炭黑本身的热稳定性较强,能缓冲土壤温度的剧烈波动,减少因温度骤升导致的水分蒸发损耗,例如,在夏季干旱时段,施入植物炭黑的土壤表层温度波动幅度可降低3-5℃,水分蒸发速率较未施炭土壤下降15%-20%,间接实现对土壤湿度的保持。

二、在干旱农业中的应用方向

基于对土壤湿度的保持作用,植物炭黑在干旱农业中可针对不同作物类型、耕作模式与干旱程度,形成多样化的应用方案,主要包括以下方向:

(一)大田作物种植中的基肥与改良剂应用

在小麦、玉米、棉花等干旱区主栽大田作物种植中,植物炭黑可作为基肥或土壤改良剂提前施入土壤:播种前将植物炭黑与腐熟有机肥按一定比例混合(通常炭黑添加量为20-50/公顷,具体视土壤砂黏程度调整),均匀撒施后翻耕入土,既能通过改良土壤结构提升保水能力,又能通过吸附作用减少肥料养分流失,实现“保水-保肥”双重效果,例如,在西北干旱区的砂质土壤中种植玉米,施入30/公顷植物炭黑后,土壤含水量在生育期内可维持在15%-20%(未施炭土壤仅为10%-13%),玉米籽粒产量提升12%-18%,同时减少灌溉次数2-3次,显著降低农业用水成本。

(二)设施农业中的基质改良与保水调控

干旱区设施农业(如温室大棚、日光温室)因封闭环境下水分蒸发集中,需频繁灌溉,而植物炭黑可作为栽培基质的改良成分,提升基质保水性能,例如,在蔬菜育苗基质中添加5%-10%的植物炭黑,可替代部分珍珠岩或蛭石,使基质持水量提升20%-25%,减少育苗期浇水频率,同时避免基质板结,促进幼苗根系发育;在温室番茄、黄瓜等作物的栽培中,将植物炭黑与土壤按1:10的比例混合作为栽培层,可使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提升15%-20%,减少灌溉量的同时,降低温室内部因高湿度引发的病害风险,实现节水与增产的协同。

(三)经济林果种植中的抗旱造林与养护

在干旱区林果业(如红枣、核桃、苹果等)种植中,植物炭黑可用于抗旱造林与果树养护:造林时,在苗木定植穴底部铺设5-10厘米厚的植物炭黑与表土混合物,可形成“保水层”,减少根系周围水分下渗,同时吸附雨水或灌溉水,为幼苗缓苗提供持续水分供应,提高造林成活率 —— 在黄土高原干旱区的红枣造林中,采用该方法可使幼苗成活率从60%左右提升至85%以上。对于成龄果树,每年春季在树冠投影范围内撒施植物炭黑(每株5-10千克)并浅耕,可增强土壤保水能力,缓解夏季伏旱对果树生长的影响,减少果实因干旱导致的落果与畸形,提升果实品质与产量。

(四)极端干旱区的节水农业配套应用

在降水极少、灌溉条件有限的极端干旱区(如沙漠边缘、绿洲农业区),植物炭黑可与节水农业技术(如滴灌、覆膜种植)结合,形成“炭黑改良+节水灌溉”的复合技术体系:一方面,植物炭黑改良土壤保水性能,减少滴灌水分的深层渗漏;另一方面,覆膜可进一步降低地表水分蒸发,二者协同可使水分利用效率提升30%-40%,例如,在新疆绿洲棉田种植中,采用“滴灌+覆膜+植物炭黑改良”模式,可使棉花全生育期灌溉量减少25%-30%,而籽棉产量维持稳定甚至略有提升,同时土壤有机质含量逐年增加,实现干旱区农业的“节水-提质-培肥”循环。

三、应用中的挑战与优化方向

尽管植物炭黑在干旱农业中应用潜力显著,仍需应对部分现实挑战,并通过技术优化推动其规模化应用:

一是成本与原料供应问题:当前植物炭黑制备成本较高(尤其是高纯度产品),且原料依赖特定植物残体,在大规模农田应用中经济性不足。未来可通过开发农业废弃物(如玉米秸秆、棉花秆、果壳)的低成本炭化技术,利用干旱区丰富的作物残体资源生产植物炭黑,降低原料成本;同时优化炭化工艺(如采用生物质热解联产技术),实现炭黑与生物气、生物油的协同生产,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经济性。

二是应用参数的精准化:不同土壤类型(砂质土、壤土、黏土)、作物种类对植物炭黑的适宜添加量与施用方式差异较大,目前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易导致应用效果不稳定。需针对干旱区主要土壤-作物系统开展长期定位试验,明确不同场景下的适宜炭黑添加量、施用时期与配伍方式(如与有机肥、保水剂的协同使用),形成标准化的技术规程,指导农户科学应用。

三是长期生态效应评估:目前关于植物炭黑在土壤中长期残留(如分解速率、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的研究较少,需开展长期定位观测,评估其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持续影响,避免因长期大量施用导致土壤理化性质失衡(如孔隙堵塞、养分固定),确保其应用的生态安全性。

植物炭黑通过改良土壤结构、增强水分吸附、调节热状况等机制,能有效提升土壤湿度保持能力,在干旱农业的大田种植、设施农业、林果养护及极端干旱区节水配套中均有明确应用价值。随着原料成本降低、技术参数精准化与生态效应明晰,植物炭黑将成为干旱区农业节水增效、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下的农业干旱挑战提供有力支撑。

本文来源于:河南品曼食品有限公司 http://www.hnpmsp.com/


推荐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