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炭黑(Biochar)是生物质经高温厌氧热解形成的富碳多孔固体材料,凭借高稳定性、多孔结构及表面活性基团等特性,在农业生态领域展现出显著应用价值,其在堆肥碳固定、温室气体减排及盐碱地改良中的作用与机制如下:
一、在堆肥中的碳固定作用及其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堆肥是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的重要途径,但过程中易出现碳流失(如有机碳分解为CO₂)及温室气体(CH₄、N₂O)大量排放,而植物炭黑的添加可通过物理、化学及微生物调控作用,实现碳固定与减排的双重效果。
(一)碳固定作用:提升堆肥碳储量与稳定性
植物炭黑自身含70%-90%的稳定碳(以芳香族碳为主),且抗分解能力强,添加后可直接为堆肥补充顽固性碳库,减少堆肥总碳的流失率。从作用机制看,一方面,其多孔结构能物理吸附堆肥中的可溶性有机碳(如小分子有机酸、糖类),避免这些易分解碳通过淋溶或微生物降解转化为CO₂;另一方面,植物炭黑表面的羟基、羧基等活性基团可与堆肥中的氮、磷等元素形成络合物,或与微生物分泌物(如胞外聚合物)结合,促进有机碳的聚合反应,形成更稳定的腐殖质碳 —— 实测显示,向秸秆堆肥中添加5%-10%的玉米秸秆炭,堆肥腐熟后总碳含量可提升8%-15%,其中稳定腐殖质碳占比提高10%-20%,碳固定效率显著优于未添加组。
此外,植物炭黑还能通过调控堆肥微生物群落,间接增强碳固定效果。其多孔结构可为产腐殖质微生物(如芽孢杆菌、放线菌)提供栖息空间,促进这类微生物的繁殖;同时,植物炭黑释放的微量矿物质(如钾、钙)可激活微生物体内的碳代谢酶(如纤维素酶、漆酶)活性,加速难降解有机碳(如木质素、纤维素)的转化与固定,减少碳向气态形式的流失。
(二)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抑制CH₄与N₂O释放,降低综合温室效应
堆肥过程中,CH₄主要来自产甲烷菌在厌氧环境下的代谢,N₂O则源于硝化菌与反硝化菌的硝化 - 反硝化作用,植物炭黑可通过改善堆肥微环境与调控微生物功能,抑制这两种气体的排放。
对于CH₄,植物炭黑的多孔结构能增强堆肥的通气性,提高堆体氧含量,破坏产甲烷菌的厌氧生存环境,减少产甲烷菌的数量与活性;同时,其表面的氧化性基团可作为电子受体,与产甲烷过程中的电子竞争,抑制甲烷合成酶的活性,从而降低CH₄排放。研究表明,向畜禽粪便堆肥中添加 8% 的稻壳炭,堆肥周期内CH₄排放量可减少30%-45%。
对于N₂O,植物炭黑的作用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其高吸附性可固定堆肥中的铵态氮(NH₄⁺)与硝态氮(NO₃⁻),减少氮素底物的流失,从而降低硝化与反硝化作用的原料供应;二是其表面的碱性物质(如碳酸盐)可调节堆肥pH值至中性偏碱范围(pH7.5-8.5),该环境下反硝化菌更易将NO₃⁻转化为N₂(而非N₂O),同时抑制硝化菌(偏好酸性环境)的活性,减少N₂O的生成。数据显示,添加植物炭黑的堆肥,N₂O排放量可降低25%-50%,综合温室效应(以CO₂当量计)较未添加组下降 20%-35%。
二、植物炭黑在盐碱地改良中的效果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盐碱地因高盐度(含盐量>0.3%)、高碱度(pH>8.5)及土壤结构退化(板结、通气性差),导致作物生长受限,而植物炭黑可通过物理改良、化学调节及生物修复协同作用,改善盐碱地土壤理化性质与生物活性。
(一)改良效果:降低盐碱化程度,提升土壤肥力与作物生产力
在盐碱地中添加植物炭黑,可显著降低土壤盐度与碱度,改善土壤结构。实测显示,向中度盐碱地(含盐量0.5%-0.8%,pH8.8-9.2)施加20-40t/hm2 的小麦秸秆炭,6个月后土壤电导率(EC,反映盐度)可降低25%-40%,pH值下降0.3-0.8个单位;同时,土壤容重降低10%-15%,孔隙度提升8%-12%,土壤持水能力与通气性明显改善。此外,植物炭黑还能提升盐碱地土壤肥力:一方面,其自身含有的钾、钙、镁等矿质元素可缓慢释放,补充土壤养分;另一方面,多孔结构可吸附并保蓄土壤中的速效氮、磷、钾,减少养分淋溶流失,使土壤速效氮含量提升15%-25%、速效磷含量提升20%-30%。
在作物生长层面,改良后的盐碱地可缓解盐胁迫对作物的伤害,提升作物存活率与产量,例如,在盐碱地种植玉米时,施加30t/hm2 的棉花秆炭,玉米种子发芽率可从50%提升至85%以上,成熟期株高增加20%-30%,单株产量提高25%-40%,且作物叶片中的叶绿素含量与抗氧化酶(如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提升,表明植物炭黑可增强作物的抗盐能力。
(二)作用机制:多维度协同改善盐碱地微环境
1. 物理机制:多孔结构吸附降盐,优化土壤物理性状
植物炭黑的多孔结构(比表面积可达200-1000 m2/g)具有极强的吸附能力,可通过物理吸附作用固定土壤中的可溶性盐离子(如Na⁺、Cl⁻、SO₄2⁻),减少盐离子在土壤溶液中的浓度,降低其对作物根系的渗透胁迫与离子毒害;同时,多孔结构可打破盐碱地土壤的板结层,增加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提升土壤通气性与透水性,促进盐分随降水或灌溉水向下淋溶,进一步降低表层土壤盐度。
2. 化学机制:调节pH值,改良土壤化学性质
多数植物炭黑呈碱性(pH8.0-10.0),但其对盐碱地pH值的调节并非单纯“碱上加碱”,而是通过缓冲作用与离子交换实现精准调控:一方面,植物炭黑表面的羧基、酚羟基等酸性基团可与土壤中的OH⁻发生中和反应,或与碱性盐(如Na₂CO₃、NaHCO₃)中的CO₃2⁻、HCO₃⁻结合,降低土壤碱度;另一方面,其表面的阳离子交换量(CEC)较高(通常为10-50cmol/kg),可通过离子交换作用,将土壤胶体表面吸附的Na⁺置换下来,代之以Ca2⁺、Mg2⁺等有益阳离子,减少Na⁺对土壤结构的破坏(如分散土壤胶体导致板结),同时降低土壤碱化度(ESP)—— 研究显示,添加植物炭黑后,盐碱地土壤ESP可从30%以上降至20%以下,达到作物生长的适宜范围。
3. 生物机制:富集功能微生物,激活土壤生物活性
盐碱地极端环境(高盐、高碱)会抑制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导致土壤生物活性低下,而植物炭黑可通过改善微环境与提供碳源,促进土壤微生物群落的恢复与优化。其多孔结构为微生物提供“庇护所”,减少盐胁迫对微生物的伤害;同时,植物炭黑释放的可溶性有机碳(如小分子有机物)可作为微生物的碳源与能源,促进有益微生物(如解盐菌、固氮菌、溶磷菌)的繁殖,例如,添加植物炭黑的盐碱地,土壤细菌与真菌数量可增加1-2个数量级,其中解盐菌(如假单胞菌属、芽孢杆菌属)的占比提升15%-25%,这类微生物可通过分泌有机酸、多糖等物质,进一步降低土壤盐度、改善土壤结构,并为作物提供养分;此外,植物炭黑还能提升土壤酶活性(如脲酶、磷酸酶、蔗糖酶),加速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与养分循环,为作物生长提供更优质的生物环境。
本文来源于:河南品曼食品有限公司 http://www.hnpmsp.com/